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趋势

中国经济时报 2020-02-06 09:30:00

  ——访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周德文

  ■访谈

  ■本报记者 周雪松

  这次疫情的严重程度已经超乎之前所有人的想象。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周德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一季度就会开始显现。从宏观层面看,对投资、消费、出口都会带来一定影响,短期内对就业和物价都会有影响。从中观层面看,餐饮、旅游、电影、交通运输、教育培训等行业受到冲击最大。而从微观层面看,民企、小微企业、农民工等受损程度更大。

  与2003年发生的“非典”类似,第三产业所受影响首当其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出门减少,影响消费,包括旅游、交通、娱乐、零售、餐饮等,加上这次疫情适逢春节假期,影响就更大。另外,由于防控疫情需要避免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聚集,隔离防控,人流、物流会受到一定影响。春节假期结束后,各地可能面临用工问题,尤其是疫情比较严重的湖北、广东、浙江及上海等省市。各地开工时间不一,生产配套、交通运输等问题将影响部分企业的正常生产。工人返城、复工延迟,企业停工减产,制造业、房地产、基建投资短期会受到一定影响。

  周德文强调,当前政策需要未雨绸缪,在保证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对生产恢复提前作出安排和部署,稳定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预期,从而为日后的工作重点从疫情管控转向恢复生产做好准备,将疫情的冲击降到最小。

  在财政政策方面,需要调动紧急资金对重点地区实施财政支持,对医疗、医生、护士等一线工作人员给予政府补贴,对交通运输、文化旅游、餐饮等相关行业实行税收减免,给予财政贴息,减轻企业税负。同时,对一些困难家庭要重点帮扶,补贴并保障低收入人群和前期失业人员的生活水平不因疫情而受影响。

  在投资方面,需要提前做好基建项目储备,可以加大对交通运输、教育、医疗等行业的投资,以刺激需求、稳定就业、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和提高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

  在货币政策方面,通过适当宽松以稳定市场信心,给予特殊时期还本付息延期支持,鼓励但不强制商业银行对主要疫区(湖北)下调利率,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信贷支持。金融货币政策应出台相应应急对策,对一些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的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的小微企业应给予援助,通过针对性的税收减免、临时性短期融资,为疫情冲击较大行业的困难企业提供周转资金,尤其是对于因疫情冲击而陷入困境的民营企业,要帮助其稳住资金链条、渡过暂时的难关。此外,应适当减免企业租金,尽快恢复生猪、家禽类饲料的供应和物流系统。

  在周德文看来,每次发生大规模突发疫情对于商业社会都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面对疫情来袭,隔离是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手段,这也成为引导商业模式变革的重要变量。当前,电商和外卖已是成熟的商业模式,随着配送需求的增加、用户体验与人力成本的提升以及一些偏远地区和特殊环境下的末端配送需求难以满足,传统物流的升级已是大势所趋。而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行业的变革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诸多企业都开始盯上了无人配送这一新兴领域。

  由于疫情,全国多家互联网公司宣布推迟上班时间,多家互联网巨头试行在家办公模式。当前,需要在主要疫区和特大城市探索灵活办公机制、错峰上下班,发展线上和智能化办公,避免人流交叉感染。另外,线上教育、知识付费等线上项目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泛娱乐领域机会增加,短视频、游戏、电影和新媒体等领域的消费需求增加和商业模式改变,都在带动行业发展的同时助力了整体经济的回升。

  若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反而会提升个人的消费意愿。国家在医疗卫生上的公共投资力度会加大,未来提升经济活力的改革和市场的跟进速度会提高。在中国政府的及时应对与处置之下,2020年各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呈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因此,此次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的长期趋势和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疫情无情人有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配合遏制疫情,我们保持信心,共克时艰。长期来看,政府治理将更加透明,生产生活业态将朝着智能化、线上化发展,风险中酝酿机遇,市场将在政策层的引导下,塑造新的业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周德文说。

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