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重磅!从金融统计看监管趋势

金融界基金 2018-04-11 15:41:00

2018年4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意见》,这意味着尽管资管新规还未落地,但央行牵头的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综合统计制度基本框架已搭建。国办发文,其规格之高,文件之详实,可见这个问题的严肃性。

文件有一句话,非标资管同业金融狗一定要——以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统计为突破口,推进交叉性金融产品统计,实施跨市场产品全流程、全链条统计监测。

此番酝酿多时的金融综合统计制度,不仅制定了五年规划(包括第1阶段七大工作重点和第二阶段三大工作重点),且作为金融监管协调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建立“统一标准、同步采集、集中校验、汇总共享”的工作机制。

第一阶段:2018—2019年,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以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统计为突破口,推进交叉性金融产品统计,实施跨市场产品全流程、全链条统计监测;

2、推进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及金融控股公司统计,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关键环节统计监测;

3、编制金融业资产负债表,完善金融资金流量、存量统计,夯实宏观杠杆率测算基础;

4、加强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专项统计,合理评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5、建立完善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统计;

6、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标准体系,推进行业统计标准与基础统计标准的对标。

第二阶段:2020—2022年,进一步开展以下工作:

1、建立地方金融组织和互联网金融机构统计,全面加强对风险防控薄弱环节的统计监测;

2、持续完善金融业综合统计标准体系,完成行业统计标准与基础统计标准的对标;

3、建设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

七大任务

1、交叉性金融产品统计

2、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统计

3、金控集团统计

4、金融业资产负债表

5、货币信贷统计

6、以金融基础设施为依托完善金融市场统计

7、地方金融组织统计、互联网金融机构统计,填补空白。

人民银行答记者问的关键词——金融业综合统计必须实现“全覆盖”

一是对象全,即覆盖所有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活动。

二是业务全,即覆盖金融交易的全部链条,对每一笔金融交易,向上关联到最终资金提供方,向下关联到最终资金使用方,同时密切关注金融新业态、新产品,并适时纳入统计监测范围。

三是内容全,即做到总量与结构分明、数量与价格兼备、存量与流量并重,从多个维度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

《意见》指出,金融业综合统计是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是有效监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提高服务效率的关键信息基础,是前瞻性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举措。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建立覆盖所有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活动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

《意见》提出,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要建立“统一标准、同步采集、集中校验、汇总共享”的工作机制,重点落实以下任务。

一是建立交叉性金融产品统计,有效统计监测跨行业、跨市场、跨部门金融活动。

二是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统计,全面掌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程度,及时发现风险传导节点和重大风险隐患。

三是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统计,支持内部关联交易判断和外部风险传染识别。

四是编制金融业资产负债表,完善金融资金流量、存量统计,摸清金融业家底,强化宏观杠杆率监测基础。

五是开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统计,反映金融体系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六是建立并完善债券市场统计等金融基础设施统计,有效识别市场风险及其传染渠道

七是建立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监管的地方金融组织统计,以及互联网金融统计,加强对风险防控薄弱环节的统计监测。

上述任务与现行金融统计内容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实现金融统计全覆盖。

《意见》强调,各部门、各地区要立足大局,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关键支撑,齐心协力做好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一是制定完善金融业综合统计基础标准,明确定义、分类和编码等规则。二是建设安全、先进、完备的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强化大国金融数据治理手段。三是充分调动组织、资金、人员等多方资源,保障金融业综合统计建设。四是贯彻依法统计理念,建立高效信息共享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答记者问

人民银行网站

问:请介绍一下制定《意见》的背景。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要“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通过金融业全覆盖的数据收集,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并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和监管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解决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归集和使用难等问题”。总书记讲话指明了新时代金融业综合统计的方向,是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组织金融系统开展了一系列金融业综合统计的基础性工作,如加强金融业综合统计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展金融业综合统计试点、统计和公布社会融资规模、开展宏观杠杆率测算等。

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表明,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需要拿出办法解决以下问题:统计标准要先行,数据组织要集中,监测领域要完整,风险预警要前瞻,共享机制要完善;既要把握全社会金融资产负债规模、资金流向和宏观杠杆水平,又要重点解决交叉性金融活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等关键节点风险预警数据不足,还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政策效果评估数据。

《意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定的,它是金融业综合统计目标、内容和路径的全面规划,是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制度保障,符合当前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迫切要求,也符合新时代金融改革发展的长远需要。

问:请介绍一下制定《意见》的意义。

答:金融业综合统计是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对于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为有效监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提高服务效率提供关键信息基础。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要求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普惠绿色金融发展,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全面准确的金融数据能够为客观评价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果,以及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提供依据。

二是满足前瞻性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对统计信息的迫切需要。科学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首先要心中有数,只有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才能手中有方、沉着应对,做到早处置。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必然要求质量更高的预警监测数据。因此,加强金融统计统筹协调,建立完善更加符合宏观审慎管理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势在必行。

三是支持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举措。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实现机构统计与功能统计的有机统一,实现金融统计的互联互通,有利于实时掌握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监测微观主体金融活动、把握宏观调控节奏,也是实现大国金融数据治理理念和目标的有效途径。

问:金融业综合统计的目标和范围是什么?

答:金融业综合统计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统一科学的金融业综合统计管理和运行机制,制定并完善标准和制度体系,建设并运行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建成覆盖所有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活动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实现大国金融数据治理,有效支持我国货币政策决策、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监管协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具体而言,金融业综合统计要解决“有效集中、充分共享”两大核心问题。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数据的有效集合,防止数据割裂,使不同来源的数据形成有机整体,建立清晰的关联关系,全面描述风险源头和传染路径;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及时、充分地为金融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支持。

为实现上述目标,金融业综合统计必须实现“全覆盖”。一是对象全,即覆盖所有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活动。二是业务全,即覆盖金融交易的全部链条,对每一笔金融交易,向上关联到最终资金提供方,向下关联到最终资金使用方,同时密切关注金融新业态、新产品,并适时纳入统计监测范围。三是内容全,即做到总量与结构分明、数量与价格兼备、存量与流量并重,从多个维度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

问:金融业综合统计在工作机制上有什么亮点?

答:在国务院领导下,各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共同研究确立了“统一标准、同步采集、集中校验、汇总共享”的工作机制,保证金融业综合统计不仅是量的提升,还是质的飞跃,这是《意见》的主要亮点。

“统一标准”是推进各项工作的前提。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标准体系,对基础统计要素制定统一标准,明确分类、定义和编码规则,形成基础统计标准。各单位新建统计标准要与基础统计标准对接;对现有统计标准要进行梳理,能与基础统计标准协调的就直接对接,暂时不能协调的,给予两年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实现对接,做好统计标准和制度的平稳转换。

“同步采集”是金融业综合统计数据生产过程的起点。对于新建统计,由人民银行与其他金融管理部门直接同步采集;对于现行统计,由人民银行协调归集数据。

“集中校验”是为了建立不同来源的数据之间的逻辑对应关系。这既是把控数据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对金融活动关联和嵌套监测的重要手段。

“汇总共享”是金融业综合统计数据产出和使用环节的安排。主要包括统一制定和维护数据汇总规则,统一制定并管理金融业综合统计报表体系,建立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之间数据的全面共享机制,降低统计监测成本。

问:请介绍一下金融业综合统计近期的工作重点及未来规划?

答:金融业综合统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意见》统筹兼顾政策需要的迫切性和基础建设的可行性,提出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重点工作。各专项统计均明确实施路径、主要产出和政策效果,力求目标明确、职责清晰、重点突出、操作性强。

党的十九大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的首要任务。《意见》明确,近期主要针对“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迫切要求,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以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统计为突破口,建立交叉性金融产品统计,有效统计监测跨行业、跨市场、跨部门的金融活动。二是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统计,全面掌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程度,及时发现风险传导节点和重大风险隐患。三是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统计,支持内部关联交易的判断和外部风险传染的识别。四是编制金融业资产负债表,完善金融资金流量、存量统计,摸清金融业家底,强化宏观杠杆率监测基础。五是完善货币信贷统计,加强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专项统计,合理评估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力度和结构。六是建立并完善债券市场统计等金融基础设施统计,有效识别市场风险及其传染渠道。七是启动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建设,按急用先行原则,先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基础数据归集平台,用以初步实现对现有统计的数据归集和新建统计的数据采集。

未来,进一步扩大金融业综合统计的外延,全面加强对风险防控薄弱环节的统计监测,主要是建立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监管的地方金融组织和互联网金融统计。同时,持续强化统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业综合统计标准体系,完成基础统计标准与行业统计标准的对接;在总结金融业综合统计基础数据归集平台经验的基础上,以金融统计标准为先导,以信息安全为基石,综合运用现代信息和大数据技术,建设先进、完备的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经过金融管理部门和数据报送机构的共同努力,基本建成运行机制顺畅、制度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技术手段先进、政策支持效果显著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

大杀器:金融业综合统计

来源:王剑的角度 ID:wangjianzj0579

大家回忆一下,综合统计这码事,其实在2017年11月公布的“大资管新规”,即《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已经有提及。

大资管新规第24条:【统计制度】建立资产管理产品统一报告制度。人民银行负责统筹资产管理产品的数据编码和综合统计工作,会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拟定资产管理产品统计制度,建立资产管理产品信息系统,规范和统一产品标准、信息分类、代码、数据格式,逐只产品统计基本信息、募集信息、资产负债信息和终止信息。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加强资产管理产品的统计信息共享。

大资管新规全文共29条,太长了,我也不知道有几个人读到了第24条……反正我是读到了,并深刻理解这个综合统计系统的杀伤力,所以我在等这个靴子落地。

结果,等来的不是靴子落地,而是原子弹落地。明明说好的是资管产品的综合统计,结果出来的是整个金融业的综合统计……

唉,还是太年轻啊。

资管综合统计

大资管新规,估计谁都会点评几句,经过这么久的学习,大家也都理解了新规的要求:资管要打破刚兑,回归代客理财的本源,不能开成一家体外的银行。而要让投资者风险自负,那么自然也要让投资知道真实投向与风险,投资者才能判断能否承担风险。所以,产品投向要穿透,并披露给投资者。这些要求,想必大家都理解了。

但是,如果保证实现这一点呢?很显然,这些要求,是不可能通过一纸文件就能实现的。比如,在原来分业监管的状态下,银行理财产品投向一个券商资管计划,由于银行和券商分属不同监管机构,那么几乎是没法穿透的。这样,大资管新规里的要求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所以,光发布文件是管不住坏人的,光发布文件是换不来岁月静好的。如果文件能治国,那么警察叔叔都要失业了。真正管住坏人的,是文件的执法者,比如警察叔叔。

所以,资管新规也需要一个执法者,那就是这个综合统计系统。所以,我们曾在此前的文章中提过:这个综合统计系统才是大杀器,才是让前面所有要求得到落实的大杀器。

所以,你要是没学习到大资管新规的第24条,那么几乎等于白学了……

根据新规中对这一系统的设计,所有资管产品(包括银行、券商、信托、基金等一切开展资管业务的金融机构发行的所有资管产品)都要把信息汇总到央行的这个综合统计系统中。汇总的信息非常齐全,至少要包括投资者信息、投向信息、基本信息等。当央行收集完信息后,如果统计功能足够强大,那么便可以通过代码等信号,自动识别同一嵌套链条上的资管产品。

比如,以下这一个嵌套链条:

产品A在上报时,报告自己的投资人是,自己的投向是产品B

产品B在上报时,报告自己的投资人是产品A,自己的投向是

那么综合统计系统收集到这些信息后,自动对接,一穿到底,就能识别:是甲通过产品A、产品B最终投向乙。

当然,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产品A、产品B上报的信息是标准统一的表格。所以,实现这一系统的大前提,是把全部资管产品的业务标准统一起来,说明白些,就是大家提交的表格是标准化的,是能自动汇总的。所以,大资管新规第一条里便包含“设定统一的标准规制”这样的要求。这样,新规前后就呼应了。

真正实现信息汇总、一穿到底后,想拿资管通道做点什么偷鸡摸狗的事,就不那么容易了。比如,公开信息显示乙出问题了,结果产品A还是照样把钱还给了甲,那么就得查查产品A是不是在刚性兑付。或者,乙的价格与产品A支付给甲的收益也大幅偏离,那么也可能存在利益输送(也属于刚兑的定义)。或者乙风险较高,而甲是个低风险承受者,那么产品A或B可能存在不当销售。

所以,这个资管综合统计系统,才是真正阻止资管做坏事的“警察叔叔”,让坏事无处遁形。若没有它,当然也能靠监管干部辛勤的现场检查来发现问题,或者靠用户举报来提供线索,但那样的效率不可同日而语。

你说,整个大资管新规,是不是只有第24条才是大杀器?

金融大统计时代

不过,昨天公布的《关于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意见》覆盖更广,覆盖了全部金融业。当然,在金融的其他领域,逻辑也和上述资管综合统计是一样的。数字不会骗人,数字还能提供更多信息,监管当局只有掌握了更详细的数据,才能了解业务情况与风险水平,才能更科学地做出监管的决策。

为更好阐释这一点,我再举一个栗子。

2014年底至2015年初,大家沉浸于牛市的狂欢之中。我们此前在温州调研,才得知有配资这种超级浪的玩法。后来也了解到,不少银行的理财产品提供了配资的资金,帮助大家浪起来。但是,对于配资的总规模,没有任何权威统计,银监会会有各银行的理财投向统计,可是鬼知道银行们有没有准确上报。然后,我们也不知道银监会有没有把他们掌握的配资数据向证监会通报,但从证监会的行动上看,似乎是没有。然后,证监会就开始风风火火地查配资了。

一查,市场就duang了。

如果当时有准确的数据统计系统,估计后果就不会那么严重——因为那样的话,在杠杆疯到离谱之前,监管部门就会提前动手介入了,后面也不至于那么大股灾。

这样的栗子,在整个金融体系中还有很多很多,隐藏着风险,一不小心就会爆发。

而目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三大攻坚战之一,也是金融战线的头等大事。因此,建设好一个功能强大的金融业综合统计系统,全面摸清我国金融业的家底,摸清各项业务数据和宏观杠杆水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一役才能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

此次国务院部署的近期主要任务:

1、资管产品综合统计:实现“一穿到底”的利器,让刚兑等行为无处遁形,摸清风险。

2、建立系统重要机构、金融控股集团的统计。

3、建立金融业资产负债表,完善货币信贷统计,使宏观杠杆率统计更准确。

4、完善债券、货币、外汇、黄金等金融市场统计。

5、完善地方金融、互金的统计。

从金融统计看监管趋势

广发证券银行研究组倪军,屈俊

事件:2018年4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意见》,后文简称《意见》,我们点评如下,并在文末附上政策原文的重点批注解读,供投资者参考。

1

统一金融数据统计口径,助力金融监管协同

金融机构监管套利一般出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监管非对称”,另一个是“监管真空”。

监管非对称:如果多个监管部门的目标或手段不一致时,在监管重叠的金融业务领域,可能出现不同部门力度不一致的“监管非对称”现象,导致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金融监管机构目标和手段上进行协调,随着本轮国家机构改革的推进,以及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性加强,这一问题已经相对有效解决。

监管真空:由于金融创新,金融机构产生新的业务类型,或者跨部门监管的障碍,新的业务类型无法进行有效数据统计,导致金融监管真空的出现。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更高层次金融监管部门进行数据统计和监测的统筹,增加数据透明度和可信度。

本次意见出台,正是为了解决金融创新带来的数据缺失和失真问题,短期直接呼应即将出台的资管新规,服务于本轮金融监管协同,长期利好我国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2

宏观杠杆率已被高度重视,影子银行业务将进一步收缩

当前,由于跨部门信息统计困难,数据重叠性、交叉性、不可穿透性导致宏观金融数据统计失真,典型如游离于信贷统计之外的同业和表外等影子银行业务,会导金融杠杆率的高估或低估,使得我们对金融系统结构性和脆弱性把握不足。

《意见》表示“2017年开始测算宏观杠杆率”,并明确提出,“当前,我国金融领域仍处于风险易发高发期”,这表明监管部门已经认识到了局部高杠杆和信用漏出现象的存在。《意见》明确表示要“建立机构对机构交易对手统计模板”,这个统计模板将是核心抓手,帮助我们打开影子银行黑箱,提高相关业务数据透明度,逐渐压缩政策套利空间,降低宏观金融风险。未来,预计同业扩张的空间急剧缩小。

3

大国金融数据治理,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意见》明确表示要“完善大国金融数据治理,有效支持货币政策决策、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监管协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的Flow of funds统计体系比较成熟。这套金融报表体系能及时反应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居民部门的具体资产负债结构和各项资金的来源与投向,实现对各类主体资金流的全面统计,能更全面和清晰的展示各部门杠杆率和风险结构。

从历史看,由于影子银行的对冲,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长期效果偏弱。本次改革将“完善货币政策传导和流动性创造过程的统计监测”,这有助于提高货币当局对经济调控的掌控力,增加货币政策的中长期有效性。

4

从统计变革看监管新趋势

本次《意见》坚持了本轮金融监管“实质重于形式”的政策取向。

从业务来看,未来不同金融部门同类型业务的监管标准会趋同,如债权类业务会趋近于银行风险资产管理,资管类业务会趋近于基金监管,货币基金会趋近于银行负债管理。

从机构来看,在防范系统性风险重要原则下,系统重要性金融控股集团可能会面临额外的监管。“大而不倒”的政府隐形背书将面临更高的监管要求,下一步需要关注系统重要性金融集团实际控制的金融持牌机构,是否也会面临更高的监管要求。就部分创新业务领域而言,如互联网金融,由于统计时间点退后,在对应统计体系完善之前,相关监管可能会非常趋严。

从区域来看,未来地方监管机构审批的金融类公司(如互联网金融机构、小贷公司等)的跨区域经营行为可能会受到限制。

从市场来看,当前我国债券市场分割现象相对严重,《意见》明确提出开始阶段“以债券市场统计为主要推进领域“,预计未来债券市场监管分割、基础设施机构协调性不足、数据透明度不高的现象将弱化,意味着不同监管主体和交易场所的监管非对称现象将减少,发债主体的融资监管套利空间将收缩。

从法规来看,《意见》表示未来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法、保险法等相关法律将进行修订,为后续新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政策及条例提供上位法支持。

5

流动性数据监测进一步完善,提升投资参考价值

之前的金融数据统计体系下,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大类别的金融总量数据,但对各类别数据之间的重叠,交叉和嵌套难以识别,所以导致市场研究者对影子银行的口径、总规模认识不一,对其中的风险也众说纷纭,要么忽视对影子银行的研究,要么产生相对极端的观点。

统一的统计标准和全面的数据展示是金融研究者的福音,将有助于市场各参与者提高对宏观风险认知和把握。我们广发银行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打开影子银行的黑箱,构建并持续跟踪全口径融资体系和多层次金融流动性结构。随着更加丰富、统一和透明的金融数据出炉,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流动性监测体系,提升投资参考价值,欢迎投资者交流指正。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18〕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调控框架,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决策部署,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化认识

(一)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业综合统计是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是有效监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提高服务效率的关键信息基础,是前瞻性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举措。

(二)金融业综合统计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金融业综合统计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统计和公布社会融资规模,2017年开始测算宏观杠杆率,对评估经济运行的风险状况提供了支持,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统计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统计制度存在割裂,数据标准不统一,统计技术手段单一,数据组织分散,信息归集和使用难,共享机制不完善;交叉性金融活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等关键领域统计监测不足,风险预警数据不敏感;宏观风险统计基础较为薄弱,政策效果评估数据不充分;部分金融活动游离于金融统计体系之外,基础数据不健全等。上述问题亟需从制度上加以完善。

广发银行组点评:宏观杠杆率已被高度重视。当前,由于跨部门信息统计困难,数据重叠性、交叉性、不可穿透性导致宏观金融数据统计失真,典型如游离于信贷统计之外的同业和表外等影子银行业务,会导金融杠杆率的高估或低估,使得我们对金融系统结构性和脆弱性把握不足。

(三)新时代要求加快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

当前,我国金融领域仍处于风险易发高发期。科学研判系统性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求质量更高、更及时有效的预警监测数据。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金融业综合统计的方向和总体要求,有关部门在金融业综合统计的目标、内涵和框架等方面已形成广泛共识。加快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要适应新时代对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更高要求,实现金融业综合统计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

广发银行组点评:这一判断表明监管部门已经认识到了局部高杠杆和信用漏出现象的存在。

二、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决策部署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底线思维,采用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统计内容、统计理念和统计手段,按照强基础、补短板、扩内容、促共享的工作方针,建立为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服务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

(五)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建立科学统一的金融业综合统计管理和运行机制,制定完善标准和制度体系,建设运行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建成覆盖所有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活动的金融业综合统计,完善大国金融数据治理,有效支持货币政策决策、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监管协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广发银行组点评: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的Flow of funds统计体系比较成熟。这套金融报表体系能及时反应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居民部门的具体资产负债结构和各项资金的来源与投向,实现对各类主体资金流的全面统计,能更全面和清晰的展示各部门杠杆率和风险结构。

阶段性目标。近期(2018—2019年),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以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统计为突破口,推进交叉性金融产品统计,实施跨市场产品全流程、全链条统计监测;推进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及金融控股公司统计,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关键环节统计监测;编制金融业资产负债表,完善金融资金流量、存量统计,夯实宏观杠杆率测算基础;加强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专项统计,合理评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依托金融基础设施,建立完善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统计,有效识别市场风险及其传染渠道;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标准体系,推进行业统计标准与基础统计标准的对标。

广发银行组点评:之前的金融数据统计体系下,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大类别的金融总量数据,但对各类别数据之间的重叠,交叉和嵌套难以识别,所以导致市场研究者对影子银行的口径、总规模认识不一,对其中的风险也众说纷纭,要么忽视对影子银行的研究,要么产生相对极端的观点。统一的统计标准和全面的数据展示是金融研究者的福音,将有助于市场各参与者提高对宏观风险认知和把握。

中期(2020—2022年),进一步开展以下工作:建立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监管的地方金融组织和互联网金融机构统计,全面加强对风险防控薄弱环节的统计监测;持续完善金融业综合统计标准体系,完成行业统计标准与基础统计标准的对标;建设先进、完备的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

广发银行组点评:就部分创新业务领域而言,如互联网金融,由于统计时间点退后,在对应统计体系完善之前,相关监管可能会非常趋严。

(六)基本原则。

全面覆盖,适度前瞻。坚持统计对象全面,做到覆盖所有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活动;坚持统计业务全面,做到覆盖金融交易的全部链条,密切关注金融新业态、新产品,适时纳入统计监测范围;坚持统计内容全面,做到总量与结构分明、数量与价格兼备、存量与流量并重。

关联互通,共建共享。统筹协调工作方案和统计内容,采用统一规范的定义、口径、分类、计值和编码规则,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实现统计信息互融互通、关联穿透、充分共享。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各项任务措施按规划框架全方位推进,重点关注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领域和环节,急用先行,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成熟一项、实施一项。

三、工作机制

(七)统一标准。

对基础统计要素制定统一标准,明确定义、分类和编码规则。各单位统计制度和统计内容要与基础统计标准协调对标,形成口径明确、协调统一、兼容可比的统计基础。对于暂不具备协调对标条件的可设立过渡期,过渡期为基础统计标准发布后两年,督促其在过渡期内完成对标工作。

(八)同步采集。

对于新建统计,人民银行与其他中央及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同步向金融机构或地方金融组织直接采集数据;对于现行统计,由人民银行协调其他中央及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归集数据,待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建成后,协调对标导入,保证金融业综合统计数据来源的及时性、完整性。

(九)集中校验。

对数据进行集中存储,分主题管理,集中校验。按照统计制度进行基础数据的合法性、完备性、逻辑性校验。将各主题数据与基础统计标准对标,建立数据间的逻辑对应关系,进行跨主题关联校验。从整体上实现对数据质量的自动化管控和全面治理,支持数据应用层面的统一汇总、信息整合、关联穿透。

(十)汇总共享。

统一制定完善数据汇总规则,根据基础统计标准汇总加工数据;统一制定管理金融业综合统计报表体系。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数据共享机制,在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提高统计透明度和数据使用效率,实现对基础数据源、汇总指标以及统计报表的充分共享。健全金融管理部门与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统计部门等之间金融综合统计数据的分级共享机制。

四、关键支撑

(十一)制定完善金融业综合统计标准,形成协调统一、兼容可比的统计基础。

1.制定完善金融业综合统计基础标准。统一规范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交易对手方所属经济部门、金融基础设施等基础统计要素的定义、口径、分类和编码等规则。基础统计标准保持与国家统计标准的协调对标,并根据金融业态和金融市场发展动态适时调整完善。

一是完善金融机构统计分类及编码标准。结合国际标准和我国金融监管实际,明确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证券业金融机构、保险业金融机构、交易及结算类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其他金融机构等划分方法,并根据监管规制,加快明确创新型机构的类别归属,统一金融机构编码,形成金融机构名录,作为确定统计对象和交易对手的基石。

二是制定完善金融工具统计分类及编码标准。明确存款、贷款、债务证券、股权及投资基金份额、金融衍生产品、保险准备金、或有金融工具等金融工具的经济功能、流动性、期限、风险、价格等属性分类及记录方法,并根据监管规制,加快明确创新型产品的类别归属。

广发银行组点评:从业务来看,未来不同金融部门同类型业务的监管标准会趋同,如债权类业务会趋近于银行风险资产管理,资管类业务会趋近于基金监管,货币基金会趋近于银行负债管理。

三是制定金融交易对手方所属经济部门分类及编码标准。明确住户、广义政府、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境外等部门的划分方法,统一交易对手方统计编码。

四是制定关于提供金融交易、支付、清算、托管结算等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的统计标准,使各类市场具有协调兼容的统计基础。

2.相关部门制定行业统计标准,并与基础统计标准协调对标。行业统计标准根据基础统计标准的分类要求,进一步细化分类,特别是金融工具、金融交易对手方所属经济部门等属性。细化后的行业分类标准可直接或重新加工组合对应基础统计标准的分类,确保统计口径、分类的一致性。

(十二)建立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强化大国金融数据治理手段。

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是实施金融业综合统计的重要载体,是金融业综合统计核心数据的组织枢纽。

近期(2018—2019年),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建立金融

业综合统计基础数据归集平台,在数据源上依托金融管理部门现有信息系统资源,构建分层次的数据组织架构。对于现有统计能够支持近期工作目标的内容,由该平台从金融管理部门现有数据库归集相关数据;对于现有统计不能支持近期工作目标的内容,由该平台根据新建统计制度,直接从金融机构采集数据。平台对归集和采集的数据进行信息整合、集中质量管控、统一汇总、编制报表,实现有效数据共享。

中期(2020—2022年),在总结金融业综合统计基础数据归集平台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金融统计标准为先导,以信息安全为基石,综合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快建设先进、完备的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完善与金融业综合统计相适应的数据架构和生产、应用系统,实现对基础数据源、汇总指标与统计报表的多层级数据逻辑对应关系审核,并提供数据查询、报表生产、数据挖掘与分析服务,多方位实现统计数据的有效共享。

五、主要任务

(十三)建立交叉性金融产品统计,有效统计监测跨行业、跨市场、跨部门金融活动。

制定和落实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统计制度,有效统计资产管理产品规模、关联性、进入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资金结构、杠杆率、收益率和期限结构等重要监测指标,全面有效监测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反映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发现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实现资金链条的穿透性。过渡期按照数据报送模板采集数据,建立资产管理产品统计信息系统,最终实现逐个产品常规直报。在资产管理产品统计基础上,制定交叉性金融产品统计制度,扩展交叉性金融产品统计监测,识别风险传染渠道。

(十四)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统计,及时发现风险传导节点和重大风险隐患。

制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统计制度,建立“机构对机构”交易对手统计模板,重点统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之间、内部机构之间、内部机构与外部机构之间的交易和风险,丰富国别、币种、剩余期限等内容信息,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从事的证券交易、衍生品交易的统计。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统计监测系统,全方位统计监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全面掌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程度。

广发银行组点评:机构对机构交易对手统计模板将是核心抓手,帮助我们打开影子银行黑箱,提高相关业务数据透明度,逐渐压缩政策套利空间,降低宏观金融风险。未来,预计同业扩张的空间急剧缩小。

(十五)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统计,支持内部关联交易判断和外部风险传染识别。

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统计制度,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统计监测系统。全面统计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股权关系,穿透至实际控制人、最终受益人。统计金融集团公司与子公司、各子公司之间的金融活动,以反映金融集团内部关联交易及风险。建立多维度、多层次并表口径的资产负债表,开展并表统计监测,充分反映金融集团整体层面的资本充足、流动性、风险等状况,并识别外部风险传染路径。

广发银行组点评:在防范系统性风险重要原则下,系统重要性金融控股集团可能会面临额外的监管。“大而不倒”的政府隐形背书将面临更高的监管要求,下一步需要关注系统重要性金融集团实际控制的金融持牌机构,是否也会面临更高的监管要求。

(十六)编制金融业资产负债表,完善金融资金流量、存量统计,强化宏观杠杆率监测基础。

依据金融业综合统计基础标准制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及特定目的载体统一分类的资产负债统计指标体系,以金融工具和交易对手方所属经济部门为核心分类,深化指标层级,并建立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统计指标与资产负债统计指标体系的对应关系。按照该指标体系统一采集全部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数据,编制统一的金融业资产负债表,实现全方位的金融业资产负债统计,摸清金融业家底;完善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金融活动的资金流量和存量统计,做好与国民账户的衔接与配合工作;在此基础上完善对宏观杠杆率的统计测算。

(十七)完善货币信贷统计,加强对宏观调控和信贷政策的支持。

与时俱进完善货币信贷统计制度与宏观调控总量指标,完善货币政策传导和流动性创造过程的统计监测,促进宏观调控、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编制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政策统计数据,反映金融体系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政策执行效果和支持力度。

广发银行组点评:从历史看,由于影子银行的对冲,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长期效果偏弱。本次改革将“完善货币政策传导和流动性创造过程的统计监测”,这有助于提高货币当局对经济调控的掌控力,增加货币政策的中长期有效性。

(十八)以金融基础设施为依托完善金融市场统计,为金融市场风险评估提供支撑。

完善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统计,覆盖上述各类现货市场及其对应的衍生品市场。以金融业综合统计基础标准为抓手,以服务相关市场的金融基础设施为依托,实现上述市场统计信息的统一归集和互联互通。股票市场统计标准与金融业综合统计基础标准相对标,实现对股票市场与其他市场数据主要关系的关联监测。现阶段,以债券市场统计为主要推进领域,完善债券统计制度,统计范围覆盖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商业银行柜台及其他场所发行以及境内机构在境外发行的债务证券;统一债券统计分类、接口规范和报送规则,统计债券市场交易品种、交易工具、交易对手、交易价格等维度信息,覆盖债券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并实现与金融机构统计、金融产品统计的有效关联。

广发银行组点评:当前我国债券市场分割现象相对严重,《意见》明确提出开始阶段“以债券市场统计为主要推进领域“,预计未来债券市场监管分割、基础设施机构协调性不足、数据透明度不高的现象将弱化,意味着不同监管主体和交易场所的监管非对称现象将减少,发债主体的融资监管套利空间将收缩。

(十九)开展对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监管的地方金融组织统计、互联网金融机构统计等,填补统计空白。

人民银行会同相关管理部门制定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互联网金融机构等的统计制度,指导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开展其监管的地方金融组织统计,建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金融信息共享机制。

广发银行组点评:未来地方监管机构审批的金融类公司(如互联网金融机构、小贷公司等)的跨区域经营行为可能会受到限制。

六、保障措施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

人民银行统筹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牵头成立统筹金融业综合统计管理工作小组,加强成员单位的协调配合。各相关单位按照任务分工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定期开展数据核查和质量评估,交流对经济金融形势的研判和风险识别,评估金融业综合统计相关标准和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评估数据共享效率和共享水平。

(二十一)加大资源投入,做好宣传培训。

充分调动组织、资金、人员等多方资源,切实加强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的力量,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高效有力的金融统计数据服务。加大金融统计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方式,拓宽培训渠道,扎实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对标准化、规范化、综合化现代金融统计理念的宣传,营造良好统计生态环境。

(二十二)夯实法律基础,提供法治保障。

依法开展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推动加快金融业综合统计立法,完善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修订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法、保险法等相关法律,出台金融统计管理条例,明确金融管理部门和统计对象的权利义务,从拓宽统计领域、丰富统计内容、促进统计管理协同等方面重点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增强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协同性,在拟出台的各项金融监管规制中明确监管对象报送金融业综合统计数据的义务。

广发银行组点评:从法规来看,《意见》表示未来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法、保险法等相关法律将进行修订,为后续新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政策及条例提供上位法支持。

附件: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任务分工表

国务院办公厅

(此件公开发布)

文章来源:结构化金融 交易圈

热搜

金融统计 监管趋势

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