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应做好加减法

时代周报 2018-09-04 05:02:46

减税与基建,一减一加,两种药方,一个目的。

8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今年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汇报。会议指出,减税降费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重要举措。

会议再次推出3项减税新政,预计全年减轻企业税负超450亿元。

而另一方面,在2018年剩下的三个多月中,万亿元规模的地方专项债券将出笼。8月14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同时指出今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不受季度均衡要求限制。最近一个月,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分别赴北京、上海、浙江、河南等地开展基础设施投融资实地调研。未来一段时间,基建项目将再次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7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曾要求财政部“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更有力服务宏观大局,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积极财政政策有两个基本方向:一是通过减税降低财政收入,间接促进居民消费和企业复苏;二是通过增加基建投资,直接增加短期总需求。如果积极财政政策的方向是聚焦于大范围、实质性的减税,企业得以借此机会修复资产负债表,将对“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有显著意义;如果积极财政的方向聚焦在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那么短期内有助于“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

稳基建对于改变投资持续下行局面具有关键作用,且能一定程度上起到政策托底的效果,但并非力度越大越好,一是加剧债务风险,二是基建对于经济的边际效益递减。

不管哪一类基建项目,短期而言,钱都有“沉”下去的可能,只有真正作用到企业生产力提升上,才能发挥最大价值。因此,如何让钱循环起来才是积极财政政策发力的重要方向。根据拉弗曲线理论,减税表面上看使得政府税收减少,但是可以刺激企业加大投资和促进国民消费,从而扩大税基,长期而言,反倒能起到增加税收收入的作用。去年,特朗普就是用了这一招,刺激美国经济强劲反弹。

减税是民心所向,亦是大势所趋。

首先,中国的减税空间仍然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信息,2018年1–5月份,全国税收收入76810亿元,同比增长15.8%,增长速度远超同期GDP增速,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这种“逆势上扬”显然不符合积极财政政策的初衷,对于税收减免,还存在着很大的空间。

其次,从企业尤其是民企的获得感来说,也亟待减税降费。新一轮的基建投资拉动是否会再次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加剧国企与民企的不平等地位?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8月10日由国务院召开的“降成本减负担专项督查座谈会”上,远东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蒋锡培在发言中提出,当前经济、金融、市场的最大成本是制度成本,号召政府下决心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并为此提出了12条具体建议。在这12条具体建议中,半数都与企业减税降费有关。

比起财政政策中的政府支出,税收尤其是所得税还能起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即在经济繁荣时抑制通胀,在经济衰落时减轻萧条,这种直接从企业端产生的优惠既有利于帮助企业增加利润,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的具体体现。

当改革步入深水区,如何在宏观经济政策方做好加减法,考验着政府的智慧。

热搜

宏观经济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 拉弗曲线

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