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盘中“破发”,还面临怎样的麻烦?

金融界网站 2018-08-02 18:32:00

金融界网站讯 面对汹涌的假货指责,拼多多在7月31日下午开了场主题为“我们只是个三岁的孩子,责任不该由我们承担”的媒体沟通会,直面外界的质疑和指责。

意料之中的“破发”

沟通会后不到12小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宣布,对拼多多平台上销售侵权假冒商品等问题发起调查,总局表示:“不管是第三方平台还是平台内经营者,只要构成违法,都将依法严肃处理”,明确指出了拼多多的平台责任。

上海市、区两级的市场监管部门随即展开行动,当天便对拼多多公司进行了约谈。

监管部门的表态和调查立即“惊醒梦中人”,本来还在犹疑的投资者迅速逃离。

拼多多股票7月31日的盘后交易价格应声大跌8%,昨(8月1日)晚美股开盘后更是一路自由落体,股价在40分钟内暴跌17%,迅速跌破19美元的发行价。

其后虽略有回升,以20.31美元的收盘。但盘中“破发”依然表明了市场对拼多多的失望:单单“模式原罪”还有改正、升级的可能,但以如此推诿卸责的态度对待假货问题,拼多多未来的麻烦将会更大。

事实上,这场“破发”来得毫不意外,从拼多多上市前,人们就在猜测它什么时候会“破发”。

《福布斯》《华尔街日报》乃至《纽约时报》,几乎所有美国重量级媒体都从一开始就对拼多多发出过严厉警告,《福布斯》在《我为什么担忧拼多多》的专栏文章中还有过明确预言:拼多多不仅会让投资者承受损失,也会毁掉中国互联网企业在美国投资者中的声誉。

一语成谶,但拼多多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深陷“困局”如何打假

当时的美国媒体还远远不能预计到拼多多对待假货问题的推诿卸责,谈的也只是商业模式、法律风险这些明面上的问题,可更关键的是,拼多多看待这些问题的角度更让人匪夷所思和绝望。

参加了前天沟通会的媒体发现,在拼多多准备的18页PPT里,有5页在澄清网上的恶搞段子。在黄峥和拼多多看来,这次危机只是“段子引发舆情井喷式的出现,这让人感到非常奇怪”,仿佛这场“舆情”只是“段子引发的一场血案”。

这就是黄峥和拼多多看待整个问题的基础逻辑:他们没觉得自己有错,所有的事情都是别人在“针对”他们。

拼多多在打假问题上想“碰瓷”淘宝,但事实上,拼多多打假的诚意根本无法和后者相比。2015年阿里巴巴成立平台治理部之后,专职打假人数从最初的200人已增长到2000人,马云在2017全国“两会”期间公开呼吁“像治理酒驾一样打假”,阿里巴巴也明确了“打假投入人数无上限、资金无上限”的部署。

拼多多打假策略

与之对应的,拼多多只用2页回应创维电视的维权声明,还把根源归结于行业“白牌机”和山寨问题。在沟通会后半程突然出现的黄峥,一上来就做了个似是而非的区分,认为大家“其实是把山寨问题和假货问题混在一起了”,“从销售比例上面来讲,真正假货,能够被定义为假货的量肯定比媒体想象的要少。”

这就是拼多多打假的核心策略:打的只是一小撮他们认为的“真正的假货”,更多的只是“山寨”,他们不管。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应该也看到了这一问题,明白再让平台自查下去也不会有结果,所以才会立即发声,明确拼多多的问题是“销售侵权假冒商品”,侵权和假冒不能分开,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外部要求拼多多正视问题。可以说这一定性抓到了拼多多事件的核心。

拼多多敢打假吗?

拼多多在随后声明里说着“平台本身并不生产一件侵权假冒商品……做了大量工作但还远远未达到社会预期……将继续努力,持续提升打击侵权假冒商品的水平和能力”。“问题混淆”混不下去之后,最新的托词变成了水平不够,能力不行。

可拼多多明明自己都说了他们有严格的审核机制,况且电商行业也早已形成了打假的成熟方式,到现在平台上依然假货成灾,这明显不是“水平和能力”的问题,就是有了机制不想执行,有了方法也不想用。

相较于其他的电商平台,拼多多具有明显的“宽进”特征,饶是如此,拼多多才能把过去几年,已经在电商平台上日趋萎缩的低价低质卖家圈进自己的生态,也

只有用这样的纵容,才可能维持拼多多的“超低价”模式。好好的商品,价格怎么会无缘无故低那么多?“拼团”只是制造一个场景,没有变出“低价”的魔法。本质上,只要拼多多模式不改,它就不可能真的去打假,核心模式在这里摆着,黄峥只能千方百计辩解、推诿,因为打假会打掉他的命根。

拼多多能否改弦更张,首先是个价值观的问题,取决于黄峥和拼多多肯不肯做,有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

热搜

拼多多 破发 假货

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精彩推荐